“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实现,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作为一种基因、血脉传承,塑造着人类精神世界,并外化于行,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要基础。大学英语是大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门人文基础公共课,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其主要任务之一,应该为新生力量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面对互联网生态格局中多元文化冲击,加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培养势在必行,这也是英语学科的独特优势。
一些学者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的研究表明,当代部分大学生缺失或正在逐渐缺失文化自觉与自信,主要表现为:第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不足、缺乏兴趣、关注不够、认同感低,践行自觉性不足。相反却盲目认同西方外来文化,这是当代大学生文化观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也是影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根源性问题。第二,多元文化冲击,再加上大学生本身缺乏整合多元文化的能力,高校教育引领也不足,导致文化自信教育受阻。
大学英语课堂作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理应迎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注重青年人才的国际交流能力培养,主动承担起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责任。大学生学好英语这门语言,也是推动中国文化更好传播的重要载体,所以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导学科知识的过程中,也需要教导学生用英语去表述中国文化内容,这样便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度,始终坚定文化自信。
随着当前国门的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国内人才纷纷“走出去”进行深造,而我国也不断迎来了国外人才“走进来”学习的机会。大学生不管是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还是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与国际对话的机会不断增多,这样交流对话的过程则是展示中国文化非常好的一个时机,能够向外国友人更好地展示中国的风采。同时,在谈吐的过程中,也能够流露出自己对本国文化的赞美之情,让他人能够自觉产生向往和崇拜之感。通常这种自豪与赞美来源于文化自信,而这种文化自信又将在潜意识中让个人的魅力提升,从而更好地将本国文化展示出来。因此,文化自信也是大学生的内在渴求。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是跨文化的基本要素,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工具。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必定伴随着培育人文精神和传播世界文化。因此,外语教育具有传播和传承文化的功能,而这种文化传播必须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和学习西方国家不同地域和国度的文化,做到文化包容和文化开放,借鉴和吸收西方有益的文化元素;另一方面,也要传播和推介中国文化和文明,使之走向世界。中外文化都是人类共同的珍贵资源,要通过相互学习和借鉴扩大和提升双方的文化共性和共识,建构全球文明。而外语教育可以充当桥梁,促使两种文化平等对话,而不是单向的文化输入,导致大多数学生采纳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大学英语课程通过多种方式融入中国文化,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培养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从而培养文化自信,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明确文化自信的培养重点
文化认同是群体成员基于民族共同体层面,经过长时间一起生活而产生对本民族最有意义事物的肯定。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前提,要想借助大学英语学科培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就需适当引导学生对本族文化英语表达的学习和传播,来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此,教师应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性质以及具体课程安排,合理渗透我国独有的文化知识,包括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学习中国发展史、正确认识革命斗争、畅想伟大实践,将文化自信根植于学生心中,并为学生持续输送文化自信力量。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的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正视文化认同危机,并站在客观角度分析多元文化现象,秉持“取精华”文化梳理原则,使文化认同空白被先进的文化知识填满,为学生信念与信仰提供可靠支撑力。针对英语教学期间中华文化失语问题,教师应认识到文化引入的重要性,优化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中华文化自卑感,摒弃西方文化优越感,以此明确中华文化独有魅力,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强调,教师应将跨文化教育作为英语教学首要任务,以此锻炼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也意味着英语教材中的西方文化占比日益提高,甚至成为英语学习要点。而教改理念的实行,对英语教学大纲以及教学内容提出改革要求,需在教学中引入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为有效接收形态各异的文化元素,英语教学时便需注重学生审判思维的培养,能够正确分析、辩证反思差异性文化,杜绝妄自菲薄、崇洋媚外不良现象的出现,而是鼓励学生生成“洋为中用、海纳百川”的态度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文化成果。文化包容是文化自信的内在体现,需要学生尊重、理解、承认文化平等性、差异性、多样性,在不断吸收、内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
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在文化自信视野下的大学英语课堂的创新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借助校园网站、英语网站和学习强国等平台内的文化专栏、文化录播课等向学生提供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阅读材料,并紧密结合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开设线上或者是线下的选修课,如关于中华传统经典诗文的英文翻译作品解析等。这样通过在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强化中国文化教育,有利于让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从而有效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与大学英语课程中关于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关的内容,促使学生在不断搜集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先进文化为我们社会和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准确把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切入点。当讲解到关于西方文化的进步时,教师则可以同步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成就,有效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强、文化自信,真正达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创新的目标。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活泼形式、创新内容。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造一种真实生动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若英语教师只顾埋头翻读课件、照本宣科,学生将逐渐失去对英语的兴趣,更无动力探索知识,更何谈传播文化、树立自信。高校教师可通过布置中西方文化比较作业,以练促学,让学生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现象。亦可让学生选择“文化承载量”较多的影片,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室组队配音,提高课堂活跃性与师生互动性。作为引导者,公共英语教师以活泼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发挥课堂主体作用,增强其学习积极性与课堂参与度,潜移默化间,寓教于乐,传递文化。
增加中国文化课程内容
以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英语教材尚未加入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着重强调的是大学生必须学习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和传统文化,这样整个英语课堂的教学过程充满着丰富的英美文化,所涉及的中国文化内容较少,从而严重阻碍了当代大学生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途径。因此,在文化自信视野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地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材中,让整个英语课堂教学能够承载更多的中国文化。这样大学生通过学习便可以借助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从而促使大学生逐步掌握标准的英语表述中国文化的方式,并借助英语来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这样有利于中国文化逐步走向世界。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隐藏的中华文化知识,适当提高中华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比重,在优秀中华文化引导下,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与政治觉悟,强化民族意识,提升文化素养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
将中华传统文化合理地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过程,是文化自信建立的重要基础,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民族性、科学性、群众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是文化自信需求的重要核心。正所谓民族性主要代表的是民族精神,而这个精神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伟大创造;科学性主要代表的是符合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轨迹;群众性主要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根本,以服务广大群众为宗旨。根据当前教育部所颁发的关于最新版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来进行分析,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过程,对中华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有效推动大学生更好的发展进步。其中,在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与英语课程教学紧密融合起来,能够帮助大学生重塑正确的价值观,并达到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目标。
近几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翻译和写作部分明显增加了考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那么,学校平时的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试中也应该适当增加考核中国文化的比例。例如,可以利用课前的五分钟让学生发表与单元主题文化相关的演讲,并纳入平时的考核。这样学生就可以有探索、有思考,既有文化输入,也有文化输出。学生只有更多地了解和认知中华文化,才能在跨文化学习的过程中辩证、清醒地认识中外文化,才能树立自觉而坚定的文化自信,提高外宣中华文化的能力。
在“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公共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重要且必要。作为一项庞杂的系统化工程,这一教学任务受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等,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未来有着巨大的改革优化空间。文化自信是加快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力。这就需要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活动时,依托于教学实际,围绕教学目标与任务,将强化学生语言技能、语篇结构分析能力的教学重点转移到培育学生文化自信方面,基于理性思维、审判思维、实践思维,培育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感,再注重传统、现代化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为学生中华文化学习构建良好氛围,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四川传媒学院 刘杨 刘光英 宋自蓉)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