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教师思政素养提升路径探索

基金课题:四川传媒学院2023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英语教师素养提升研究》

外语学习是国人了解世界、走向国际的重要途径,《大学英语》是最重要的人文学科课程之一,涉及不同专业的学生多,课程持续时间较长,在“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的高等英语教学总体布局下,必须响应时代的变化,积极主动求变,打破学科间的知识壁垒,推动大学英语课程与学科实现交叉融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为新时期培养“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新文科概念的产生与发展对我国新时代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外语教师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其教学理念、教学能力、专业素养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结合外语优势,整合各方资源之余,大学英语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思政素养、传媒素养、信息素养、教学和科研素养等),发挥好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将多样的信息手段融入英语课堂教学,让自己不断进步提升,也让学生能在掌握扎实英语知识的同时,可以拥有“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而正确的职业信仰和道德修养是教师立身根本,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素养的发展,同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因此,所有大学英语教师应该首要关注和提升的就是作为根本的思政素养。

大学英语教师思政素养有待提升的现状

   高等教育作为最主要的人力资源供给阵地、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阵地,要不断优化适应新发展格局需求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以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思想方向,为国家培养一代又一代坚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综合性人才。高等教育面对的重担对高校和高校教师就提出了相应的新要求。高校和教师要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学科融合,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而大学英语课程除了教授语言技能,还是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平台,如果让学生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且不过度地被英美文化影响,需要大学英语教师本身拥有正确的坚定的思想立场。但目前,亟待大学英语教师解决的问题可能主要包含职业定位不够准确、身份认同不够强烈以及教育观念不够与时俱进。

首先,高校教师对自身的职业定位不够准确。教育工作不应该仅仅只是一个谋生的工具,教书育人不仅是教师责任所在,更是教师使命所系。既要传播知识,更要树立三观。但部分教师并没有正确地认识到这个职业的神圣使命,因此,从思想认知上就没能对师风师德有足够的重视,从而一再触碰职业道德底线,个别较严重的行为不但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发展,更玷污了“高校教师”之名。

其次,部分大学英语教师本身没有较强烈的身份认同感。由于英语学科的特殊性,英语教师在求学过程中就需要接触到很多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而高校英语教师还有部分老师会有留学或出国交流深造的经历。浸润在西方世界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就会被西方思想影响,而降低了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他们可能就会因为缺乏文化自信而对自身身份不够认同。进一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就会缺乏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文化的能力。缺少了积极正面的思政引导,将非常不利于学生在让人眼花缭乱的各方文化中正确对待中外文化的差异,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和坚定的文化自信。

最后,部分大学英语教师教育观念不够与时俱进。他们没有主动了解的内驱力,也缺乏积极求变的外在督促,满足于用传统教学模式完成工作任务,不能及时了解相应的指导方针政策,从而导致部分大学英语教师思政意识薄弱,思政知识不足,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到位,无法将思政元素与大学英语课程有机融合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也有部分教师因为不能正确地辨析“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或者对于“课程思政”的学习不够深入,而机械地在英语教学中加入思想政治板块,这也同样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塑造。

大学英语教师思政素养提升的可行路径

首先,广大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明白高校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和意义所在,不但要做好教师这份工作,更要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身份。建设教育强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包括高校教师在内的广大教师将“职业”升华为“事业”,从做教书匠提升为做教育家。这就要求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努力引导广大教师特别是高校教师成为甘当人梯、甘当学生发展铺路石的教育家。“教育”应该包含教授知识和培育品德,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要通过教书实现育人的根本目的。工作和生活中,高校教师应该时刻以“师德师风”规范和要求自己,除了认真专业地对待教学工作,还要在于学生和同事的相处中坚守道德底线。

提高职业认同感需要加强教师的参与度,完成基本教学工作的基础上,高校有关部门应该适当让教师也有效地参与到学校的改革和管理中去,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他们有参与感、归属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需要教师主动地了解和学习,将职业底线铭记于心,更加需要相关部门和高校的外在督促。因此,定期的相关学习讨论和主题案例分享也是必不可少的。积极正面的事例有助于教师较快地进行角色的转变,认同作为教师的特殊意义。而反面例子的警示能够时刻提醒所有教师身为人师有何不可为,有利于他们时刻反思自省。

其次,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主动建立较强的身份认同。在步入课堂,为学生讲授英语语言、传播西方文化之前,一定要有坚定的名族意识和自我身份认同感,坚守社会主义。在英语课程教学中做到不全盘否定外来文化,也不偏颇于英美文化,自身对文化有一定的鉴赏鉴别能力,客观地呈现中西文化的差异,并让学生体会到其差异之美,并在文化的碰撞中掌握扎实的跨文化交际技能和传播中国声音的能力。学校或社会组织的相关实地文化考察活动和思政活动就是英语教师拓展文化内涵、增强思政意识的又一有效途径。在已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下,大学英语教师更要多方提升对中国文化的掌握,应该要主动去发现和了解,通过各方多样的形式来增加对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了解,在灿烂的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树立强烈的民族和国家认同感。这样,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才能给予学生正确的积极的引导。

最后,教育观念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大学英语教师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和“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两个“根本”。不能只做知识的搬运工,把语言知识点简单地塞给学生,更应该注意大学英语学科的人文性,要教给学生一门用于交流沟通的语言,更加要锻炼自己其他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从自身出发,主动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课程思政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英语教师应该顺应变化的结果,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思政育人的意识,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同时还要随时更新教学方法,加强英语课程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帮助学生挖掘英语课程的学习需求。

除了课程思政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大学英语教师还应该主动参与相关的讲座讨论和主题学习,多方交流,加深对“课程思政”的感受,及时发现自己理解上的不足或偏差。此外,课程思政外语教学比赛和案例教案征集等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理论的平台,可以让广大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之前更直观地思考思政元素如何融进教学环节,并且对教学过程有整体性的把握。比赛也提供给了教师与他人交流学习的机会,以赛促教,可以帮助教师在对比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找寻解决方法。同时,大学英语教学也需要在教学内容上下苦工,挖掘已有教学材料中的思政元素之外还必须围绕课程主题主动去寻找能与之自然连接的新的思政内容,在呈现手段上也要多加对比筛选,实践出学生最易接受,教学效果相对更好的方式,结合时代发展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任务式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

大学英语教师思政素养提升的现实意义

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成美好现实,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扎根民族地区、热爱民族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国家和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更全面。努力引导教师成为教育家,应该成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广大教师要牢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坚持把“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境界追求,敦品励学、潜心育人,争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教师不仅应该是学问家、科学家,还应该努力成为教育家,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四川传媒学院,卓灵奇)

来源:中国网

上一篇:乡村振兴用“美”作答——永春县玉斗镇发展随笔
下一篇:新时代背景下传媒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培养路径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